推荐炒股配资官网_10倍杠杆炒股_专业配资服务

配资炒股门户 赛迪智库|发展制造业新质生产力,要把高价值专利“淘”出来

发布日期:2024-09-05 11:48    点击次数:102

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是全球公认的表征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核心载体,对产业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可发挥有力支撑和保障作用。2023年底,中国已成为全球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突破400万件的国家,但国内外舆论对于中国专利的评价一直是“多而不优”,即对产业支撑力不足,不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

赛迪研究院认为,主要原因是专利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专利数量偏低、高价值专利“淘”不出来、专利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建议在稳定专利数量稳步增长势头的同时,引导做好专利布局、高价值专利筛选、优化专利成果转化机制,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一、专利规模优势明显,但三个结构性缺陷突出

从国别发明专利的绝对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底,中国发明专利拥有量401.5万件,名列世界第一。从国际PCT专利来看,同样如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提交PCT专利申请69610件,美国为55678件。中国连续第二年在国际专利申请中领先,2023年更是比第二名的美国多出约14000件。与此同时,中国发明专利数量快速增长的光环之下,尚存在三个结构性缺陷,直接影响产业支撑作用的发挥。

专利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与美西方国家存在差距。一是高质量专利的绝对值低于美西方国家。如量子信息领域全球专利共计17.89万件,中国专利数量虽然占比最高(共计6.72万件,占比37.58%),但高质量发明专利仅排到第三,为2309件,低于美国4949件和欧盟2408件。二是重点产业关键技术领域专利量低于美西方国家。如工业机器人领域全球专利申请量超22.36万件,中国占据六成以上,但国外权利人掌握了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技术的核心专利,中国权利人的大量专利均布局在机械臂、传感器图像处理等次关键技术上,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极易被“卡脖子”。

多数企业没有能力筛选出高价值专利,产业也没有相关协同机制给予支持。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该领域共有专利46.73万件。一般来讲,1件专利从申请到维护需花费约7.15万元,即便按50%的折损率计算,46.73万件专利的专利费和官费约183亿元。无论是从产业角度还是企业角度,这都是一项较为巨大的投入,但这些专利中有哪些能够为企业开疆拓土、有哪些能够为产业保驾护航基本不清楚。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当遇到专利侵权相关纠纷时,只要企业可以承担对方要价,一般都选择缴纳和解金,因为企业本身做不了专利侵权分析,请代理机构费用昂贵并且也不能保证胜诉。

大量专利申报主体与实体经济脱节,不能迅速衔接至国内实体经济。中国大量专利的申报主体是大学教师和科研院所。现有集成电路领域分布在大学和科研院所手里的专利有几十万件。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情况大致相仿,全球有效授权发明专利量排名前十的专利权人主要是日系(川崎重工、安川电机等)和欧美系厂商(瑞士ABB、德国库卡等),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主力在哈工大、清华、华南理工等高校。相对集中于国外企业手中的专利而言,中国的这些专利距离产业化较远,受国内转化能力制约,如果不面向本土转化,对国内产业将起不到拉动作用。

二、专利对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的三个主要原因

中国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是造成高质量专利不足的核心原因。中国长期以来因对专利申请人提供大量补贴而受到国内外舆论批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亚洲知识产权项目负责人马克表示“高额补贴会导致专利质量下降”。201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开始对专利的非正常申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垃圾专利”)进行大范围整治。然而,造成高质量专利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仍然在于创新能力,一方面,对于中国起步较晚、被“卡脖子”的领域,如半导体制造、光刻机等,虽然国家和龙头企业投入很大,但国际巨头早已完成核心专利布局,国内企业进入之后,只能在外围申请一些专利。另一方面,对于与国外对手形成市场竞争的领域,如光伏等领域,存在原创性发明不多,海外专利布局能力偏弱,无法形成与传统国际巨头抗衡的专利储备。

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严重不足,是“长牙齿专利”无法被发掘出来的深层次原因。中国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除几家领域内龙头企业(如华为)建立有较高水平的知识产权队伍以外,很多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知识产权的申报和管理工作一般由人事行政部门或技术研发部门负责跟进,但由于不是全职专业人员,知识产权维护工作的开展不够完善,质量无法保证。即便有的企业建立起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其工作内容基本上也集中在专利申报的流程上,在知识产权维护和布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

这导致大量专利被申请的同时,缺少对专利的分析和布局,这种点状分布使高价值的“长牙齿专利”难以体系化,最终淹没其中,靠单个企业的力量发掘和筛选不出来这些“长牙齿专利”。

从国际上看,部分发达国家通过国家行为或官方专业经营机构来运营本土专利,助力本土“长牙齿专利”的发掘和筛选,如法国France Brevets、韩国Intellectual Discovery、日本IP bridge等机构,这些机构在助力本国重点领域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方面作用日益显著,但中国在该领域尚属空白。

专利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权利人顾虑重重,是很多专利无法成功转化的重要原因。一是专利转化流程长,可操作性不强。如高校老师的专利在权利转移时,究竟作价多少,包括后续审批、具体执行都将面临很大困难,因此在实践中大部分高校把专利作价成股份加入到初创企业中去,但这个做法对于大企业而言可操作性并不强。二是专利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同的专利评价机构对专利评价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权利人无法调整预期,这一点对于高校老师,或者带着专利技术回国创业的初创企业创始人而言,都存在成果转化的障碍。

三、对策建议

一是调整专利补贴的方向,将经费支持从单纯的专利“申请”环节逐步过渡到专利“维护、分析、挖掘、运营”等环节。适当减少专利申请环节中的财政补贴,把补贴范围逐步扩展到专利维护、分析、挖掘、运营以及布局环节。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积极进行专利的挖掘布局工作,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能力;对不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引导和扶持其加入行业组织的知识产权工作组;对于尚未建立知识产权工作组的行业组织,指导其建立与行业相匹配的专业团队。

二是构建“国家关键领域战略专利库”和“反制专利清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卡脖子”关键领域,以购买或独占许可为主要方式获取对权利人的专利使用权,组建“国家关键领域战略专利库”;同时锁定并监测主要领域核心专利,形成“国家关键领域反制专利清单”,构建以支撑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和工艺生产线建设为中心的知识产权防御体系,实现后发劣势下的资源整合及有效利用;借鉴日韩美等发达国家经验,加快支持重点领域专利运营机构建设,助力本土“长牙齿专利”发掘、储备、运营和转化。

三是优化专利成果评价机制,强化市场评价导向。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将权利人有意愿出售或许可的专利梳理成专利清单,再协同技术专家和知识产权专业团队,对各行业领域专利从产业角度进行评估,设置相应价值等级,作为供需双方专利交易时进行市场化定价的有益参考。积极培育专利运营的中介服务机构,推动专利运营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作者王磊、李新均来自赛迪研究院)配资炒股门户